快资讯丨预期管理极为重要:对欧美银行业危机的五点反思

2023-03-30 16:10:36FastBull


【资料图】

本次欧美银行业危机不仅再次证明了金融的脆弱性,也再次展现出金融不稳定产生出的巨大负面影响。目前,市场的剧烈动荡局面虽在欧美当局快速应对下趋于平缓,但危机并未结束,尤其是面对不断固化的通胀,利率环境还不会转为放松,相应欧美中小银行就将持续受到压力,相应危机的形态有可能由前期的流动性危机转入信用危机阶段,部分中小银行最终还是要面临被收购或破产的宿命。针对本次危机,之前我们已就危机形态变化、成因以及当局的应对举措做了一些简要分析,在前期认识的基础上,我们进一步梳理出五点需反思之处。

反思1:反危机要迅速与果断

与以往危机不同,针对本次危机,欧美的财政部门、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均反应迅速。例如,针对硅谷银行、签名银行的挤兑危机,FDIC立刻宣布了对两行未投保储户存款的承保,美联储则明确了流动性支持承诺,美国财政部对美联储流动性承诺提供了担保承诺。针对瑞信面临的市场挤兑,瑞士的政府、央行与监管机构同样行动迅速,承诺以保证金或贷款形式提供规模超过1600亿瑞士法郎的流动性支持,最终促成了瑞银收购瑞信,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显化。从效果来看,本次欧美的快速反应无疑为危机化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特别是在危机爆发初期,果断的反危机无疑是最很重要的,有时候也许能彻底改变事态的发展方向。

反思2:预期管理极为重要

本次银行挤兑风波之所以能跨区域、跨机构很快地蔓延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交媒体加速了恐慌情绪的传染。伴随信息平台、聊天工具和自媒体等信息转播媒介在金融市场深度嵌入,现在坊间任何细小信息都能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进行传播,也就很容易出现个体为了自保而酿成的集体踩踏。例如,在挤兑关闭前,硅谷银行一天之内存款流失规模曾高达400亿多美元;再如,针对瑞信AT1债券减记,各国金融管理部门虽然都重申了本国政策,以求消除投资者担忧,但实际的情况则是市场出清更加迅速。因此,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手段的两面性,在追求效率的同时,一定要想到技术手段在坏情绪放大方面的杀伤力,相应针对市场的任何异动,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机制,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管理,舆情管理好了,就为反危机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。

反思3:宏观政策与监管政策要协调好

不可否认,欧美央行快速加息是触发本次欧美银行业资产负债失衡的重要因素。从陆续公开的信息来看,在硅谷银行、瑞士信贷出事前,监管机构都曾提示过风险,但并未针对利率政策环境的剧变,相应出台与之匹配的监管措施,最终还是令本应有的监管成本恶化为规模更大的危机应对成本。另外,本次危机还证明,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金、流动性和利率三个约束条件而言,任何一个约束条件起变化,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约束条件,并叠加出更为复杂的影响。因此,当宏观政策环境或者监管政策环境发生剧变时,政策部门一定要做好政策叠加效果的评估,切不可各自为战,仅仅以守土有责为政策的最大边界。

反思4:危机应对要尽量遵循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

在本次反危机过程中,欧美基本遵循了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。例如,有别于储户利益的全额承保,对于债权人和投资人的损失还是遵循了市场化原则进行处置,并按照市场化方式来出售硅谷银行;再例如,而摩根大通牵头组织11家大银行给第一共和银行提供了300亿美元存款的流动性支持,就属于典型的市场化模式下的行业自救。还有,瑞信信贷AT1债券的减记,实际上也是在合同条款范围内,按照法治化方式处置的。这样做的好处包括:一是能够降低反危机的政策成本(纳税人负担);二是能够在契约精神下维护市场出清的有效性;三是令各方的问责能够做到责任清晰。不过遵循市场化与法治化处置的底线是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,对此需要权衡。

反思5:针对新的道德风险问题,事后要有补充措施

在本次反危机中,欧美虽然已尽力在最大程度上来避免“大而不倒”的道德风险,但即便如此,依然带来了巨大的道德风险和不公平。例如,由110家中型银行组成的美国中型银行联盟(MBCA)致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一封信中表示,公开要求FDIC为所有存款提供为期2年的保险。而对于FDIC保护范围的调整,美国财长耶伦已经公开松口。可见,每一次危机都会产生新的道德风险问题,对此,一定要有补充措施来防范,否则后患无穷。

标签:

企业

全面取消落户限制!30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
2022-03-21
详细行程
2022互联网岳麓峰会因防控原因延期召开
2022-03-21
详细行程
河北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
2022-03-18
详细行程